攒塑料袋,究竟是如何刻进中国人 DNA 的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个“中国人特有 buff”,其中“攒塑料袋”一项,被网友们集体惊呼“快把我家摄像头拆掉”!
中国人到底有多爱攒塑料袋呢?
这一行为不分男女老少,只要妈妈辈来家里住上十天半个月,你就会收获一个塞满了塑料袋的柜子或房间。而这一切,已经开始在 90 后、00 后身上上演了。此前有个热搜,“第一批 90 后开始收破烂了”,年轻人精致小资的现代生活中,同样囤积着各种塑料袋。
这也说明,攒塑料袋并不是单纯源于老一辈的“贫穷记忆”—— 因为过过苦日子而特别节俭,这届年轻人“断舍离”起来可毫不手软,也并不是都站在要做环保的道德高地,却总是忍不住将干净的塑料袋打包收纳起来。
网友们从攒塑料袋中得到的,甚至还有哲学层面的思考。
前段时间,北大网红李雪琴在一档节目中谈及“人生规划”,认为“人生就像攒塑料袋,不管什么外卖袋、买菜袋、买衣服袋,我都攒起来。当有一天,有个东西你不知道用什么装的时候,打开你攒塑料袋的柜子,总有一个袋适合你。”
“人生就是走在捡塑料袋的路上”,这句话戳中了年轻人“收破烂”的心情,被送上热搜。
这时候,就有许多小伙伴好奇了,外国人就不攒塑料袋吗?攒塑料袋到底是靠什么群体性心理在驱动呢?
换个角度想,或许,攒塑料袋,因为中国人就是全球工业时代里的一股清流呀!
塑料袋的滥觞
大家之所以会觉得,攒塑料袋是刻在中国人 DNA 里事情,因为从小开始,就能见到父母们有意识地多次重复使用塑料袋。这其中既有物质匮乏年代的时代烙印,也有不愿浪费“物尽其用”的中式生活哲学。
而在塑料袋的老家 —— 西方现代国家,使用起塑料袋来那才叫一个狂欢,人们一度将便利、低廉的塑料袋视为 20 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在 50 年前,塑料袋都是一件稀罕物。1933 年,英国北威奇的一家化工厂意外地制造了聚乙烯,最初被秘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后来,工程师斯滕・古斯塔夫・图林认为当时商店普遍使用的纸袋导致成吨的树木被砍伐,于是发明了塑料袋。
今天我们使用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塑料袋,则是由瑞典大提琴公司在 1965 年发明的,具有轻盈、可塑、坚固等特点,并且比纸袋的生产成本更低,能为零售商节省了不少钱。
在塑料袋首次推出后,它们在商店员工中并不受欢迎。静电会导致袋子粘在一起,这意味着员工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包装货物。架不住塑料公司开始积极推销其产品,杂货店和百货公司很快就意识到塑料袋更坚固、更便宜。于是在 1965 年,塑料袋在欧洲很快开始取代布袋和纸袋。1979 年,塑料袋已经控制了欧洲 80% 的袋子市场,并被广泛引入美国。
1982 年,美国最大的两家连锁超市 Safeway 和克罗格也开始改用塑料袋,更多的商店纷纷效仿。
直到 1997 年,水手查尔斯・摩尔发现了大太平洋垃圾区,堆积着大量的塑料垃圾,威胁着海洋生物,塑料袋对生态环境的威胁才开始引发广泛关注。
2002 年,孟加拉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施塑料袋禁令的国家,此前塑料袋对该国排水系统堵塞,导致了灾难性的洪水。随后,全球其他国家也开始跟随,寻找重复利用塑料袋、环保替代品等方法。
有国外媒体的数据显示,美国人每年使用 1000 亿个塑料袋,丹麦人平均每年使用四个塑料袋。所以,其他国家同样能看到酷爱攒塑料袋、改造 DIY 的身影。
比如他们会将塑料袋改造成跳绳、灯具,作为宠物垃圾袋等,以重复使用。对了,他们也会将塑料袋塞在家中各种空间里,有博主夸张地表示,谁能找到一个绝妙的存储塑料袋的方法,就能得到诺贝尔奖。这些都说明了,储存塑料袋是一个全球性难题。
攒的不是塑料袋,是文化
塑料袋如今已是全球无所不在的产品,年产量达 1 万亿。它们可以出现在幽暗的海洋深处,从珠穆朗玛峰顶到极地冰盖,造成了一些重大的环境挑战。
而从塑料袋的起源中不难发现,这一制品全球泛滥,主要有两个原因:
1. 工业规模化制造的供应链。塑料袋生产方便、成本低、利润空间大,获得了塑料厂商、零售商、百货公司的联手推广,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塑料袋广泛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是灾难性的,消费者被推动着拥抱塑料袋,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本世纪初,放弃了传统的纸袋。
2. 发达国家低端制造转移的连锁反应。塑料制品等产业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就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大规模地从国外进口乙烯装置,在全球市场中形成了塑料制品的比较优势。产业转移让塑料制品得以低成本、高产量地快速在全球范围内覆盖。
这时,大家想必已经发现了,塑料袋的泛滥,并不是中国原创的“现代化问题“。反而,由于中国人普遍惜物、减少浪费的心态,在庞大的人群基数之下,不仅没有像其他发达国家那样形成类似的环境危机,还很快就进入了战略性调整阶段。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 塑料制品行业的质变。中国塑料包装材料从量到质,发展得很快。从 1990 年产量高速增长,到新千年相继发布了多项塑料行业的法律法规,推动塑料产品向可降解、无害化转变,转型升级称得上迅速。
2. 惜物以养德的中华智慧。塑料袋在中国没有被不停地购买、任意地浪费,反而是重复利用、用心收藏。早在西周时期,《周易》中就曾提到,“节,亨,苦节,不可贞”,认为节制可致亨通,但过分节制也不可取,主张理性地看待物质生活。比起一味追求过剩、超前的消费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俭以养德”的概念,也让祖辈们在无意之间消弭了一部分工业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3. 当代年轻人的自信与自省。有学者认为,全球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的工业文明,走的是一条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道路。而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在还未完全实现现代化的时候,就开始了对生态困境与新文明的思考与探索。其中,当代年轻人也没有对西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盲目模仿,所以才能出现“90 后 00 后开始收破烂”“攒塑料袋”的有趣画面,这不正代表着一种绿色、生态的新消费文化吗?
不得不承认,工业化极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产能严重过剩的时期。当地球要求人类不再追求数量增长,当产业资本扩张走到尽头,也意味着要找到全新的方式去推动产业升级。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发展中,那份人与自然共生的 DNA,催生了“攒塑料袋”的我们,也是在为人类的未来积攒变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