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诺奖候选科学家加盟上海理工大学,引发网友热议
近日,日本科学家、“光催化之父”藤岛昭全职加盟上海理工大学
一事在各大新闻网上得到了广泛报道,引起了中日两国网友的关注,还登上了知乎与微博热搜。
据上海理工大学在 8 月 31 日的新闻报道,藤岛昭院士及团队成员于 8 月 30 日签署了工作协议书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在聘任会议上表示,“为更好支持院士团队的发展,为相关研究工作搭建平台,学校依托新组建成立的材料与化学学院,计划成立相关的光电材料和光催化方面国际性的研究院,并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紧接着,9 月 2 日,日本媒体《每日新闻》基于上海理工大学的官宣发布了一则新闻,并称藤岛昭出走的背后原因是日本科研人员面临资金与经费不足窘境
,揭示了日本国内学术研究环境逐渐恶化的现象。《每日新闻》的论点一出,立即引起了各大媒体的讨论。
《每日新闻》还提到,据中日两国学术交流相关人士透露,藤岛昭研究所的经费由上海市政府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同出资,资金规模预计达到数亿人民币。
从精英学子需外出求学,到国际顶尖人才引入,又是否昭示着我国科研环境与人才队伍结构已发生了重大改变?
事件原委
据上海理工大学官网消息,藤岛昭教授及其团队聘任仪式于 30 日举行。
仪式上,藤岛昭院士表示,非常感谢上海理工大学的接纳,使自己及其团队有幸成为上海理工大学大家庭的光荣一员。他将带领团队尽快熟悉新的环境,与学校相关科研人员一起在光催化相关研究领域及产业发展做出好的成果。
▲藤岛昭加入上海理工大学(图源:上海理工大学官网)
藤岛昭是谁?
据维基百科资料显示,藤岛昭(Fujishima Akira)于 1942 年 3 月 10 日在日本东京出生。
1967 年,当时在东京大学就读的藤岛昭因为与导师本多健一共同发现了二氧化钛单晶表面在紫外光照射下水的光分解现象,即“本多-藤岛效应”(Honda-Fujishima Effect),开创了光催化研究的新篇章,他也因此被称为“光催化之父”
。
1971 年,藤岛昭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86 年任东京大学工学部教授。2003 年,藤岛昭从东京大学退休,担任神奈川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席一职,同年他还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09 年,他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2010 年至 2018 年 3 月,藤岛昭担任东京理科大学校长。
藤岛昭主要从事光催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光诱导亲水性,以及开发新材料,包括带有光功能性质的纳米结构材料,凭借卓越的学术成就获得了许多荣誉(如下):
1983 年 朝日奖
1998 年 Innovations in Real Materials Award
1999 年 Award of Federation of Asian Chemical Societies
2000 年 日本化学会奖
2000 年 Award of Journal of AOTs Advanced Oxidation Technologies
2003 年 The Gerischer Award.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004 年 日本学士院奖
2004 年 日本国际奖
2006 年 恩赐发明奖
2010 年 文化功劳者
2011 年 Luigi Galvani Medal
2012 年 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
截至 2009 年,藤岛昭已经发表了 750 多篇原始论文,440 篇综述文章,拥有 280 项专利。在谷歌学术上,藤老师学术论文被引用超过 14 万次,16 年以来被引近 5 万次
。
2016 年藤岛昭出版了《科学家与中国古典名言集》,2017 年出版了图书《简明易懂的科学家语录和论语》。
《每日新闻》称,多年以来,藤岛昭一直致力于培养各国留学生
。在与中国持续交流的 40 年间,藤岛昭培育了 38 名中国留学生,其中 3 位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姚建年、江雷),在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交流方面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更因此荣获 2019 年度的中国政府友谊奖。
▲上海理工大学与藤岛昭院士及团队成员签署工作协议书 (图源:上海理工大学网站)
关于藤岛昭加盟上海理工大学的原因,众说纷纭,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藤岛昭本人是个中国通、中国迷,网传他曾资助中国学生读书,也热心指导中国学生;
2)2004 年日本大学的法人化改革导致日本高校无法获得充足的科研资金;
3)中国发达地区(如上海)的市属重点高校(如上海理工大学)能提供吸引人才落地的条件支持;
4)中国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是科技试验、成熟、落地与转化的肥沃土壤。
且不谈藤岛昭加入中国高校的行为是否预示了中日科学发展潜力的强弱迁移,也无论日本科学人才队伍的增减,藤岛昭加盟上海理工大学,究竟能够带来怎样的意义?